《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规划

时间:2012-04-26浏览:2973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2005年教育部在两课教学方面推出“05课改方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式整合,决定在全国2006级大学生中开始开课的一门课程,是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变化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为贯彻05方案精神,教研组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培训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申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课程组全体教师根据教材新特点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了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拟定下列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思想状况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因此,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基本思路是围绕“育人”教育这一核心,展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创新性建设,力争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冲刺省级精品课程,为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育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课改方案”实施后率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对普通高校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肩负着对大学新生率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基础的重任。课程组通过一切可利用途径了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坚持以理服人。既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克服忽视理论、只追求热闹的做法。教学中要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他们信服。做到以情动人。课程组教师通过讲授人生的道理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用心、用情,去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创新教学内容

05课改方案”实施后的课程内容既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有机融合,又吸纳了几年来理论界取得的一些创新成果。因此,课程组教师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吸收理论界的新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努力作出适应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需要的新课程。教师努力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理论深度,又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能信服、接受,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从而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集中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方面的问题。课程组为了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以下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教材的完整性和重点性,又体现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片面追求系统性和自身体系的做法,把最必要的内容提炼出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做到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联系大学生行为实际的突出问题,包括衔接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渡性内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恋爱、爱情与事业等。二是理论性较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等内容。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四是法治观念、法律制度等问题。这些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必须了解和掌握、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学中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的、联系实际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求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音像资料,逐步形成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方法体系。改革考试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成绩进行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辟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等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参与和组织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德与法的魅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时代性强、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结合密切的特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课程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用的各类课型进行实验研究, 针对不同课型,研究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为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其次,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将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在理论精讲上下功夫;在材料精选上花气力;在学生行为养成上重引导。努力探索如“案例(或实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或辩论)”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学习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学习模式。注重案例使用,在集体备课中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恰当使用案例教学。

第三,课外教育延展。全体任课教师都将自己的有效联系方式例如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博客地址等等公布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进行有效地指导。

(四)设计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很重要。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学生道德认知、提高践行能力、知行转化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老师深深地体会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包括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等三个环节。一是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校内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校内课外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行为反思、现身说法等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本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深化与运用性环节。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和寒暑假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五)建设教材辅助资料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围绕现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配套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音频、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以增强教材说服力和感染力。

2. 为学生提供开阔视野的阅读书目。

3. 建立辅助习题资料集以及试题库。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具有多学科、高学历背景,有的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的来自哲学专业,有的来自法学专业,有的来自教育学专业,这些不同的背景构成了不同的优势,都能够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服务。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的前提下,我们有意识地保留和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

为了满足重点课程和精品教学建设需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实践科研成果。鼓励教师进行调研,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扩大教师学术信息量,进一步提高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课程组加强教学研究,丰富教学经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课程组全体教师,一方面积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训,研究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方案;一方面认真备课,积极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从课程内容体系到教学方式方法;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的主讲教师队伍。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本课程建设目标的确立,严格遵循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规定,遵循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系统建设与弘扬特色并举的建设方针,力争通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此课程有科学、完整、规范的教学和考核体系,成为学生爱学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四有”新人的课程。目标是把此课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学校教学成果奖,冲刺省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特色

(一)鲜明的政治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及其它多学科的知识,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基础。

(二)突出的实践性和指引性

我们对课程努力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一是坚持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二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入大量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三是主阵地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学平台,力争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情观、法制观、生态观等基本理论问题,又涵盖大学生的适应、学习、心理、交往、恋爱、行为规范等现实具体问题,是一门极具指导性的课程。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力求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反映时代要求,吸收理论成果,采用案例、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程建设步骤与进度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理念的定位、教材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组织管理建设等诸多方面。课程组按照学校的规定,每位任课教师有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有完整、规范的教案,有符合教学内容、合理的课件,教学中采用学生喜欢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结合课程组成员专业学术特长,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课程建设中各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刘琳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石海兵负责教学理念的研究确定。

梁爱蕴负责教学大纲的修定编写。

    刘琳负责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

梁爱蕴负责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设计。

秦敏负责教学效果的调查与总结。

刘琳负责考试大纲的制定与教学录像的制作。

苗华负责辅助教材、习题集与试题库的组织建设。

石海兵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建设。

高丹莉、张琳负责课程资料的整理收集与保存。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程组认为课程建设工作应按4个步骤分阶段进行:

20069月——20071月,课程组进行课程理念、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教学。

20072月——20088月,课程组进行习题集、试题库等工作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及教学效果的总结。。

20099月——20101月,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找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外出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对我校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与总结,形成我校课程建设体系

20102月——20109月,课程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各负责人把自己的部分课程建设内容理论化、系统化,形成课程的部分理论成果,交予课程组。

201010月——20111月,对课程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形成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体系,接受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20112月——20118月,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建设资料,在全校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实践调研。组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五、经费使用计划

每年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费约5000元。

每年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尝试费约3000元。

每年课程调研考察费约5000元。

每年课程教学文件、辅助资料、调查问卷等的打印及复印,课件制作与保存等费约用2000元。

六、课程建设条件与教学质量的管理

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制定的重点课程管理制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研室责任制、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课程组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提高和改进课程建设的条件和保证,也能促使课程组不断创新,建设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

为加强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课程组将按照课程建设方案努力工作,也愿意接受学校的规定及检查,请学校领导、督导老师、学生对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提出意见、建议,课程组一定虚心接受并改进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