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时间:2012-04-23浏览:685设置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26006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开课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朱正梅

先修课程:政治学、国际政治           适用学科范围: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 3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际政治理论是研究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自形成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课程的开设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围而言,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的构建,提升理论层次,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流派的理论,并学会在全球化趋势下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分析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介绍国际政治大理论的几个流派的理论,即现实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它们各自产生的背景,评析它们理论的价值与不足。具体分成下列五讲:

第一讲,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一、国际政治与理论的概念。重点从理论构成角度界定“理论”的概念,理论即是在系列假定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地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关系陈述。二、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和学科渊源。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古代至近现代的主要思想家的国际政治学说有渊源关系,也与哲学与政治学母体的孕育分不开。三、时代背景。

第二讲,现实主义。一、古典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也常被称为传统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华·卡尔和汉斯·摩根索等。卡尔主要对一战后流行的理想主义政治思潮进行了批评,进而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观点。摩根索是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摩根索在其名著《国家间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中提出了现实主义六项原则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摩根索集中研究了权力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并结合外交实践阐述了与国际和平相关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由于卡尔和摩根索的思想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规范理论,而且采用的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因此被冠以传统现实主义之名。二、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的挑战,与此同时国际领域出现的新现象需要解释。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年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出版被看着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开始。新现实主义者主要从国际体系及其结构这一理论层次来分析国际政治,因而又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学派。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结构体系;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用的手段,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权力应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两极体系比多极更加稳定和安全。三、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遭遇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需要有新的理论解释,冷战后,美国先后出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为美国外交支招。

第三讲,自由主义。一、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早期表现形式,在一战与二战之间达到其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学者齐默恩和美国学者默里。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人性可以改变,战争可以避免,利益可以调和,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可以维护和平。由此,理想主义也常被称为“乌托邦主义”。二、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与新现实主义对峙的理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1977年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是7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作。他们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新概念。复合相互依赖有三个基本特征:(1)存在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使国际社会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达到加强;(2)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3)军事力量的多元作用日益明显。三、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罗伯特·基欧汉在自由主义相关假定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国际制度合作的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假定,国家是国际政治主要的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国家利益不仅是军事权力;权力具有不可替换性。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国家通过互惠性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国际制度与其他国家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第四讲,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对世界或者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和分析的方法。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的身份和利益不是预先给定因素,而是在国家之间交往互动中通过建构形成的。二、建构主义理论逻辑。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行为实践→不同无政府文化← →国家确立身份、利益→国家不同的行为模式。三、建构主义理论评价。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有无的争论。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代表性理论。1、帝国主义论;2、依附理论;3、世界体系理论。

课程主要教材:

自编讲稿。

主要参考文献:

1、《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白云真 李开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国家间政治》,汉斯·摩根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国际政治理论》,沃尔兹·肯尼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大国政治的悲剧》,米尔斯海默·约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权力与相互依赖》,基欧汉·罗伯特、奈·约瑟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霸权之后》,基欧汉·罗伯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温特·亚历山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学院审核意见:                     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