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教育,创新“思政+”新模式:江苏师范大学“耕读思政”课程落地贵州盘州

发布者:刘锦芳发布时间:2025-11-12浏览次数:10

为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落地路径,打通学段衔接的“堵点”,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贯通“五育”并举体系的核心要义,创新“思政+”新模式。2025年11月1日,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彬教授王翠,以及“耕读思政”项目团队研究生代表曹杨洋、刘晶源,本科生代表王雪阳一行,赴盘州市第十一中学开展以“田野赋能,思政铸魂,深耕盘州育新人”为主题的“耕读思政课程建设与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和“耕读思政”项目活动。盘州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王玮,盘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雷丽娜,党委委员、副校长赵娜带领教职工参加活动,活动由教科处主任张丽主持。

一、签约挂牌立标杆,校地同心启新程

上午9时,挂牌签约仪式在盘州市第十一中学会议室庄重举行,拉开校地深度合作序幕。雷丽娜校长表示,实践基地将为思政课堂注入动力,推动学生在劳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徐彬副院长指出,合作旨在让思政教育扎根田野,以“耕读传家”文化精髓实现理论与实践共振、育人质效跃升。

随后,双方代表郑重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耕读思政教育合作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王玮科长与雷丽娜校长分别为徐彬、王翠颁发聘书,聘请二位担任课程指导教师,为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两校携手揭幕“耕读思政课程建设与实践基地”牌匾,见证校地协同育人的坚定承诺。最后,王玮科长以“耕读连千里,思政润盘州”作总结,为仪式画上圆满句号。

二、深挖资源破壁垒,耕读联动拓新局

仪式结束后,我校团队参观了盘州市第十一中学的校园文化展示区与“尾穗苋”农耕园,认真聆听了劳动课程教师高安艳关于劳动教育成果的讲解,并就她们在劳动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交流。参观尾声,我校团队学生王雪阳代表江苏沛县吕楼小学,与盘州十一中学生代表互赠牛蒡种子与尾穗苋种子。这是“东西耕读”的首次联动,为后续联合打造“耕读双城记”特色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构建具有盘州辨识度的耕读思政体系积蓄了宝贵资源。

三、专题讲座传经策,赋能教育提质效

随后,王翠教授在盘州市第十一中学举办了《五育融合,人人有为:让劳动教育在十一中的课堂上“活”起来》专题讲座。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结合多年教研实践,以政策为引、以理论为纲、以案例为证,系统阐述了“一核三维五环”的课程模式;其次,针对盘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实际情况,从思想、方法等五个层面提出了“耕读文化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整场讲座兼具政策高度、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赢得了在场教师的高度评价。

四、研讨聚力明方向,靶向施策促落地

调研与讲座结束后,校地双方召开闭门研讨会,聚焦学科融合、“尾穗苋”课程秋季实施路线图等关键议题,展开头脑风暴、精准施策。研究生刘晶源与曹杨洋现场展示了“苋丽多彩,根植红土”主题课程设计方案,并介绍“耕读思政四维阅读计划”。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形成《课程研发第一次研讨会纪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确保后续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以耕立心,以读明智;以行践知,以协同育人。”此次共建行动是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有力实践,更是校地协同、破解育人难题的生动范例。基地的成功挂牌,让思政教育彻底走出课堂、扎根生活沃土,让劳动教育告别空泛说教、拥有鲜活依托,更让五育融合突破条块分割、找到实践支点。

未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拓展“耕读思政”内涵外延,探索更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课程模式,助力青少年在躬身耕耘中增长才干,在文化浸润中铸牢信念,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审:王翠,二审:徐彬,三审:吴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