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童心向党,红韵传承”志愿服务队:爱国教育润童心,多元课堂助成长

发布者:沈晓强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2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5年7月,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心向党,红韵传承”志愿服务队走进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新华社区及东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系列志愿课堂活动,以多元形式助力青少年成长。


一、红色教育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在淳化街道新华社区,志愿服务队以红色故事为重要切入点,精心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队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事迹,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他为摧毁敌人碉堡、毅然托起炸药包壮烈牺牲的震撼场景,现场孩子们神情肃穆,深受触动在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团队进一步为孩子们明晰革命历史背景与先烈精神内核,同时拓展讲解了黄继光等英烈的感人事迹,让“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东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教育则巧妙融合艺术与实践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团队成员孩子们演唱红歌《紫荆花盛开》,在教唱过程中,细致解析紫荆花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的象征意义,深入阐释歌曲蕴含的家国情怀与香港回归的重大时代意义,孩子们用稚嫩却真挚的歌声传递出朴素的爱国情感。五星红旗手工制作环节团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详细解读国旗的深刻内涵,让抽象的家国观念在实践操作变得具象可感,加深了孩子们对国旗的理解

 

 

二、推普教育聚力凝聚民族共识

围绕普通话推广这一重要主题队开展了具有针对性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提出“为何学普通话”“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等疑问,队员组织孩子们参与不同语言沟通效果差异的情境体验,生动展现了普通话消除交流障碍促进沟通顺畅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二者都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队员们进一步阐释普通话作为民族纽带的深远意义,强调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随后,队员们组织孩子们集体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教授“我爱中国”等爱国主题手语,开展趣味普通话比赛。通过语言与肢体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深化与升华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三、生态教育赋能培育环保理念

志愿服务队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精心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态思政课堂。团队系统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态治理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呈现,便于孩子们理解同时,团队创新采用飞行棋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接力问答游戏,使环保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孩子们内化吸收

实践环节,孩子们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折纸飞机,自己的环保行动承诺书写于机翼之上巧妙融合了环保理念与创作实践环保主题绘画课上,孩子们在了解低碳生活知识后,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兼具创意与深意的环保画作作品展示环节,大家交流创作思路与环保想法共同构绿色家园的美好愿景。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更是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薪火相传。志愿服务队以多元课堂为载体,助力青少年筑牢成长根基。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为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厚植家国情怀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添砖加瓦。

(一审:沈晓强,二审:文雯,三审:吴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