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云舟童行”志愿服务队:五育润童心,云岭筑梦行

发布者:沈晓强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18

7月13日至7月31日,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舟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云南省红河州儿童福利院,开展以“五育润童心,云岭筑梦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团中央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服务团入选团队,服务队创新构建“云岭+心理+五育”特色服务模式,以云南本土文化为精神纽带,将专业心理疏导巧妙融入五育实践全过程,助力困境儿童在故土文化浸润中筑牢心理归属感、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培德启心——云岭滋嘉行,乡土育情长

团队以云南地域文化为根脉,精心打造了“云岭寻宝记”“探秘云南神话”“童心筑梦”系列特色课堂。课程设计将昆明滇池、曲靖爨文化等地域标志性符号和彝族火把节等民俗传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孩子们通过“家乡图鉴”认知学习、神话剧本生动演绎与趣味闯关答题,沉浸式体验“阿细跳月”等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角色扮演中明辨善恶是非,在互动游戏中理解价值理念。最终,在故土文化的持续浸润中深化文化认同,实现心理归属感与品德素养的双重提升。


启智润心——趣艺探知海,多维筑心桥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着力搭建“动手探索+文化联结+表达自信”的立体化教学路径。从澜沧江特大桥的智慧跨越等本土科技成就切入,借用VR眼镜直观呈现石林喀斯特地貌元阳梯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而延伸至大国发展成就孩子们在“科技启蒙课堂”的探索试错中不断增强心理韧性让民族自信在认知递进中深深于心。“普通话课堂”“魔方故事会”以乡音为沟通桥梁,孩子们用方言对照普通话分享本土故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更增强了文化认同。“敢开口”到“愿分享”的积极转变,正是在文化共鸣中筑牢表达自信的生动体现,实现了智育与心理成长的同频共振。


健体强心——舞韵跃童心,活力强体魄

团队以民族韵律与趣味运动为重要载体,孩子们在肢体舒展中释放活力,团队协作中锤炼心智。“舞力全开”上,经过团队成员的专业示范,哈尼族棕扇舞、铓鼓舞等民族舞蹈更易于孩子们学习掌握。内向的孩子逐渐融入集体,与同伴相视而笑,肢体舒展间,社交自信悄然生长趣味运动会中,个人拼搏与团队协作相互交织,掉球后重新站起、落后时奋力冲刺的瞬间不仅强健了体魄,更让孩子们在跌倒与爬起的循环、协作与共赢的默契中,磨砺出直面挑战的勇气


尚美明心——艺韵绘童真,光影诉心晴

团队成员以艺术创作联结美与心灵,让孩子们在发现与创造中滋养心性。“民族服饰件件美”课堂上,孩子们用画笔为简笔人物添上苗族百褶裙、彝族披毡等特色服饰,并为福利院老师精心设计服饰。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自然生长。“镜头大冒险”活动中,成员们教孩子们用镜头捕捉日常生活瞬间、用音效点缀精彩片段,将生活剪成“时光小电影”,在分享交流中练就感知美的眼睛。“情绪画布奇遇记”里,孩子们通过色彩画作释放内心情绪,在作品交换中碰撞出共情的火花,艺术成为心灵的出口,实现了审美培育与情感成长的深度交融。


乐劳舒心——劳动筑梦田,责任润心田

团队以本土生活场景为依托,劳动教育扎根故土、滋养责任意识。“垃圾分类大冒险课堂融入红河元素,结合普洱茶渣、旧棕叶等家乡常见事物设计互动问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把环保常识转化为“家门口的技能”,播下绿色责任种子“绿植领养”活动中,孩子们悉心照料多肉植物,由叶片白霜联想院中的仙人掌,从新叶生长比照院内石缝里的肉肉草,劳动耐心与故土草木亲近感一同滋长

云舟童行志愿服务队的活动立足儿童身心特点,是“五育润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以“云岭文化”为纽带,不仅让“云岭+心理+五育”特色服务模式落地生根,转化为孩子们可观可感的成长,更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七彩斑斓、意义非凡的假期。

(一审:沈晓强,二审:文雯,三审:吴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