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韵非遗传薪火,青春聚力忆峥嵘

发布者:沈晓强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2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瑾初“红韵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江苏省连云港市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非遗文化传承主题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非遗技艺,推动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一、考察调研,研析谋策绘就“红色+非遗”融合图谱

为系统把握连云港红色历史脉络与非遗文化资源,实践团先后走进赣榆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和连云港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历史溯源+文化寻根”的调研之旅。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通过游客工作人员深度交流,细致了解连云港红色文化的存续现状和时代价值,真切感受“民间视角”下历史的温暖与厚重。一件件实物展品、一段段英雄事迹,让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红色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连云港民俗非遗博物馆,团队系统梳理文学、戏剧、技艺等本地非遗项目名录,重点探究淮海戏、东海水晶雕刻等非遗项目挖掘其与红色文化的潜在联系通过反复研讨、实地考证,着力挖掘尚未充分开发的“红色+非遗”融合点,构建起兼具史料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调研图谱为后续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走访座谈,艺创铸魂挖掘鲜活红色记忆

老兵与老党员的记忆是红色历史最鲜活的载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是不可多得的“活史料”。团队精心策划开展“红色记忆”入户走访活动,拜访多位老战士及老党员认真记录下他们口中深夜冒死送情报”“惊险逃脱子母弹袭击主动用自家房屋作临时包扎所等珍贵的前线口述史料,这些细节生动还原了教科书之外的革命场景,让红色历史更加立体可感另外,团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居民对红色非遗的认知程度和传承建议,为后续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持,由此形成访前辈——做调研——重实践”的立体化红色文化研学模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浸润童心,红韵相传让红色种子播撒童心

团队依托当地“爱心暑托班”,创新打造“红色非遗趣味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文化社区的课堂上,团队员以青口十八勇士的英雄事迹为切入点,生动形象讲述了勇士们浴血奋战的壮烈篇章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随后,团队组织开展知识闯关、拼贴画、创意剪纸等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红色场景。活动中,孩子们热情高涨,创意飞扬,有的拼出“勇士冲锋” 的激昂画面,有的剪出象征团结的“五星”窗花,大家都积极踊跃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红色文化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四、方言叙史,宣讲传情沉浸式演绎红色故事

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创意,精心编排“非遗+红色”沉浸式情景剧宣讲在沙杭新苑党群服务中心等地,成员们通过逼真的角色扮演和生动的情景还原,抗日山保卫战、青口十八勇士等英勇壮举搬上了“舞台”表演中,成员们用方言演绎革命故事,让观众倍感亲切;一个个精彩的场景,仿佛带领大家穿越革命战争岁月,重温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活动赢得了阵阵掌声,展现了红色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瑾初“红韵非遗” 中华文化传承团创新形式将革命文化与非遗文化相结合,通过考察调研、走访座谈、童心课堂、情景剧等多元活动,实现了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思政学科优势,探索红色文化传承新路径,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助力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审:沈晓强;二审:文雯;三审:吴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