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0年)

时间:2012-04-26浏览:211设置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

三、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课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课件中的音频、视频材料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授课对象

全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

五、考核方式

1作业:按照学院要求,大约每8学时布置课后作业一次;一般情况,布置每章后面思考题;也可以结合实际,出一些灵活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习题。注重少而精原则,题量不宜过大。

2、考试:在内容上,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重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运用;着重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重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学生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讨论等)占30%。期中为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六、教学时数具体安排

总学时:36;周学时:2

具体章节学时安排:

 

章 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授

习题

讨论

课外

其他

小计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第一章

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3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2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1

 

1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期中考查

 

2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3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

 

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

 

 

 

 

 

 

期末复习

 

 

 

 

1

 

                  

31

2

2

 

1

36

注:以上学时安排也可以在教学内容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安排学时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馆作为实践教学环节。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教育部社科司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5、《科学发展观主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

8、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作家出版社,2008年。

10、尚庆飞、王明生:《思想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八、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具体见下。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新阶级的诞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配合提问并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压迫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配合提问并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

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提问并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①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及其评价;②对辛亥革命的评价;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国

(二)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配合提问等多种教学环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1949

 

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

教学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教学难点:是两国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讲授。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

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视频、音频材料。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材料。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

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材料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07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受挫;

教学难点: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战后的冷战格局与民族解放运动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发展新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四)基本历史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标志

.19492005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讲授。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材料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材料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1、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音频材料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时数

3课时